着力营造干部正向激励的政治生态
发布时间:2018-01-22    文章来源: 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一名外国记者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提问。党的十九大让世界看到了一个更加成熟自信的政党,看到了更加开放进步的中国。新华社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这一重要论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进一步建立干部忠诚敢闯、奋发担当的正向激励机制指明了方向。干部管理就应该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环境,让那些真正实绩突出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着力营造干部正向激励的政治生态,进一步激励干部积极探索、改革创新、干事创业,也是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正确处理好严格约束干部与正向激励干部二者的关系

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有效实现人才价值的“软件工程”,激励的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关系链,需要催生下属的动机、激发下属的行为、引导下属的奋斗目标。对干部实行正向激励,最根本的目的是正确引导干部的工作动机,使他们在实现干事创业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样能够不断保持和发扬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美国哈佛大学詹姆斯教授曾对人力资本的激励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他的结论是: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只能发挥20%30%,如果加以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可发挥到80%90%。领导干部工作的核心之一,就是努力激发下属的潜能,使每个人各尽所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干部工作的要求是要两手抓,既要严格约束干部又要正向激励干部,二者缺一不可,关键是如何使二者实现内在的互补、协调和统一。只强调正向激励而放松严格约束,就会出现乱作为甚至腐败问题;只注重严格约束而忽视正向激励,则会出现懒政怠政等不愿不敢作为的现象。现在一些地方之所以懒政怠政现象比较普遍,其深层次的根源就是在强化严格约束措施的同时,对干部的正向激励机制和措施没有及时跟上。约束管理既要有严格的硬约束,又要有严格的软约束。严格的硬约束一般是党纪国法、政绩考核和责任追究,重在制度机制安排;严格的软约束通常是道德自律、价值导向和作风建设,是内在的、无形的,重在理想信念。正向激励管理既要有物质激励,更要有精神激励和荣誉激励,要注意舆论的正面引导。

干部管理的实践不断证明,任何时候干部管理工作都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防止顾此失彼、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严格约束干部重在规范行为、施加压力;正向激励干部旨在激发热情,传递和增强新动能。

干部正向激励措施要与法律法规约束和文化激励有机结合

合法合规进行激励是干部正向激励的基本要求与底线。在制定干部正向激励措施时,首先要杜绝把正常激励当成奖励、把择优搞成普惠、把破格变成越格的现象,以制度规范职务晋升,保障合理福利待遇,提升干部激励正效应;其次,要坚持干部选拔任用、职务晋升、津贴补贴发放都按照程序合法合规进行,切忌与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相悖;再次,要尽快把正向激励与重视培育正向激励文化结合起来,文化具有培养道德良知、增强人格魅力和提升成长力量的激励作用,是实施领导管理最重要的精神支柱,能够为干部积极向上提供坚定的信念之源。

推进激励的过程中应重视树立正向激励的典型榜样。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的绝大多数干部是有着干事创业拼劲的,对于为官有为、积极作为、善创业能成功的干部,在及时给予奖励兑现的同时,也需要尽快树立一批忠诚干净、吃苦耐劳、积极肯干的正面典型,发挥正向激励的榜样模范带头作用。真正做到让对党忠诚、自身干净、敢于担当的干部有盼头、有干头、有奔头,切实解决“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

应着力在完善干部正向激励制度上下功夫。在设计安排激励制度时,必须考虑到制度的科学性。比如,宽容失败、鼓励正向激励的制度环境是滋养创新精神的宝贵土壤,必须要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容错纠错免责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绩效考核和审计结论融合起来,只要是出于公心、不谋私利,符合干事创业改革的大方向和地方实际,就不必求全责备,尤其要加大对改革实绩的考核权重比例,切实畅通绩优者上、绩差者下的干部有序流动渠道,让那些愿干事、敢干事的干部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充分释放出闯的魄力、拼的劲头。

(作者:刘进军,系甘肃省行政学院书记;范义,系甘肃省行政学院研究员。均系甘肃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米娜瓦尔·艾尔西丁][审核人:bhne]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网站说明 
伊犁州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 YLDJ.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地址:新疆伊宁市解放路西路1号 邮编:835000   新ICP备05002184号
技术支持:伊犁州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中心
联系我们:点击这里给管理员发消息